破坏孩子阅读兴趣的三大杀手!
发布时间:2017-05-09 14:20:5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一观念已经得到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开始重视孩子的阅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长老师们的急功近利,一些错误的阅读理念正在无情的扼杀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们必须及时清除掉这些障碍。

 
1
功利性的阅读期待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道理,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迪?”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听得最多的一句话,“读《优秀作文选》看《小故事大道理》吧,写作文时有用。”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提出的阅读要求。我们的父母或老师,或者将阅读作为认识文字或灌输知识以及品德教育的工具,或者过于看重书籍的“品味”,让孩子过早接触一些与其年龄特征不适应的中外名着,甚至只要求孩子阅读对文化课有帮助的书籍,如作文参考书籍,教辅书籍……殊不知,这种功利性的阅读期待,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从而对阅读产生厌恶,摧毁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故此,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必须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把期待深深的埋在心里。首先,作为儿童阅读的引领人,应该意识到,阅读的作用,远远不止认知和德育,阅读意味着你能够超越时空与先人对话,意味着你可以自由翱翔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意味着你能够体验无缘亲历的浪漫奇异的生活……其次,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自由地阅读适合自己年龄特征和天性的书籍,尽可能给孩子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不给孩子阅读降低难度的缩写版、青少版名著。只有当读物没有了说教的标签,孩子们真正被作品中浓郁的谐趣与迷人的变幻之美吸引时,才会对阅读产生美好愉悦的情感,当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才真正变成了“悦读”。

 

 
2
解剖式的阅读指导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最早能接受到的系统阅读指导,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我们是如何学习语文的呢?认识生字生词,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背名言锦句、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尽管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不缺乏优秀的作品,老师们的解读与指导却把它变成一个个解剖的对象,就如一只美丽的鸟儿,孩子们看到的不是艳丽的羽毛、婉转的歌唱,灵动的飞翔,而是被老师解剖成一堆血淋淋的内脏然后告诉孩子们:这是心脏,这是胃,这是肠道……曾有教学一线工作者痛心地说,教材里不乏雄篇美文,教学实践却把它变成一个个尸体解剖的对象,老师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了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孩子们不爱读书。”严重点说,中国语文教学已经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掐死在了摇篮里。

 

这种解剖式的阅读指导,重视的是阅读的认知和教化功能,而真正吸引孩子的审美感知教育被完全挤到了角落里。要唤醒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必须摒弃这种解剖式的阅读指导,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如对童谣儿童诗的阅读,老师只需用自然的气息,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正确而流畅的语音,一字一句的朗读给孩子听,让孩子们在优美韵律中去感知诗情画意。叙事性的短篇故事,则适合读演结合,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体味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对孩子的言语、思维、理解和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年级的孩子阅读中长篇作品时,则可以考虑以读书会的形式,组织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3
无陪伴的阅读环境

 

前不久,育儿漫画家粥悦悦一篇《改变生活空间,改变家庭习惯》的图文在自媒体热传,悦妈以亲身经历叙说了如何把电视背景墙变成书柜,把客厅变成书房带来的惊喜变化:当环境适合看电视时,饭后大人孩子都慵懒的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当书成为客厅的主角时,全家人都爱上了阅读!

 

目前中国的现状基本是大人很少看书,却不断的要求孩子阅读,家庭没有阅读氛围,却指责孩子不爱阅读!

 

英国广受欢迎的儿童文学家艾登·钱伯斯认为,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是家长或老师是一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孩子们需要仰赖大人丰富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品味,希望通过亲子共读来获得阅读的乐趣,如果大人不用自己的阅读行为来影响孩子更不通过陪伴阅读来引领孩子,孩子是很难爱上阅读的。

 

当然,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不仅仅是父母的陪伴,也包括同龄人的互相影响,孩子们有机会一起讨论或闲聊读过的书,也会有效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进而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除此之外,影响孩子们阅读兴趣的环境因素,还包括家庭藏书以及藏书的展示方式,当触目所及触手可得的是他们喜爱的书籍时,孩子们很难抵挡住精美图书的诱惑。

 


首页 转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