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共读,孩子才会爱上阅读?
发布时间:2017-07-06 16:44:00

 若你沉迷书籍,孩子游戏怎会玩得心安理得呢?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身边热爱阅读之人潜移默化的熏染,纵然书多如牛毛也是枉然。因为,教育不是改变,而是影响。

 

没有人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领读者在哪儿,阅读者就在哪儿。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遗憾,没有任何捷径,从领读者开始,水滴石穿而已。

 

阅读习惯养成没有捷径,但阅读兴趣激发却有招有式。作为领读者,我们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肯定是孩子们难以企及的,但是通过聊书,却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孩子甚异之。

 

每天朗读10分钟,是美国教育成功的秘诀。《朗读手册》上这样说,而那些成功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领读者们都是这样做的。“10分钟”易,“每天”难,可是别无他途,《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怎样共读,孩子才会爱上阅读?

作者|汪琼

 

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不知道阅读重要性,就像没看过热播剧《人民的民义》一样。但娱乐至死、浮躁甚嚣尘上的今日,如何共读,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是每个领读者必须解决的疑难杂症。下面是一些共读故事,亦是一些药方,希望能对症下药,恢复阅读生机。

 

一、没人能给出没有的东西

 

4月底,《我是范雨素》这篇爆款文,刷遍各大媒体,仅一天时间阅读量10万以上。一位湖北襄阳农妇、两个女孩的单亲妈妈、在北京给有钱人家做保姆、名叫范雨素的女子,却能写出“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样的文字与文章,究竟因为什么呢?她家原有一个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将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导致家里米缸缺米、桌上缺有书。童年的范雨素,家贫且有五个孩子的母亲没空管她,她在六七岁时学会了自己看小说,八岁看懂竖版繁体的《西游记》,还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等,才有文字能力将自己的经历写成那样的文章。范雨素大女儿命运起点不仅是空白,简直是空缺,没有户口上不了公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很差,妈妈出外当保姆她还要带妹妹,只能失学。大女儿通过看电视字幕学会读书看报后,范雨素在旧货市场、废品回收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的书,后来又学了一些技术,大女儿慢慢成为年收入9万的白领。

 

阅读,对社会底层尚且有这样的改变,其他更可想而知。著名文学大师木心先生小时候家在乌镇,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茅盾先生是他家亲戚,茅盾书屋里的书他几乎都借阅过。50多岁去国离乡,没带走一本书,靠着血液里对文学和生活的记忆,成为一代大师。反观我们的时代,看起来是最好的,可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最坏的。电视、手机、电脑像三面墙,每一个人都被热闹而孤独地围困其间,困兽犹斗,动弹不得。你捧手机,孩子自然离不开手机;你将电视当幼儿的保姆,孩子靠什么力量才能自觉放下遥控器呢?若你沉迷书籍,孩子游戏怎会玩得心安理得呢?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身边热爱阅读之人潜移默化的熏染,纵然书多如牛毛也是枉然。因为,教育不是改变,而是影响。

 

没有人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领读者在哪儿,阅读者就在哪儿。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遗憾,没有任何捷径,从领读者开始,水滴石穿而已。

 

二、书,不一定从读开始

 

阅读习惯养成没有捷径,但阅读兴趣激发却有招有式。作为领读者,我们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肯定是孩子们难以企及的,但是通过聊书,却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孩子甚异之。

 

 我从11岁开始读普及版《红楼梦》,并不知其味,还纳闷这么琐碎的书,怎么就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呢?后来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有脂砚斋这位博导带着,入其三味,方才手不释卷读了好几年。那时女儿刚上初中,作业已要写到深更半夜,恨不得她多睡一秒都好,用12年时间养成的读书习惯也不得不暂停。无奈之下,只好利用接送她上下学的路上、午饭晚餐的桌上,插空和她聊这本书,比如同样为宝玉房内的丫鬟,与小姐们有所映照,像稳重谨慎富于心机的袭人比附薛宝钗,美貌任性深情的晴雯类于林黛玉,妥帖周全小俏皮的秋纹堪比史湘云等。还跟女儿聊到我不同时期对《红楼梦》主角喜欢的变迁:起初喜欢林黛玉的才情,后觉她有些尖锐;之后喜欢薛宝钗的大气博雅,后觉她心机太深难见真性情;再之后喜欢史湘云的周全且不失天真等。因为是闲聊,没什么压力,还能帮孩子换换脑子,女儿很喜欢,不停地追问着,有时怕她吃不好饭,控制着讲。后来女儿对同学说:我没看过《红楼梦》,但是里面的人物、故事我几乎都知道,都是我妈妈说给我听的。她大学读的是园林,这方面的见识我几乎为零,于是买来王澍《造房子》、陈从周《中国文人园林》等书,先看,在微信上和她聊得热乎。这次她回家,这两本书就带回学校了。

 

对孩子这样,对学生亦如此。比如《教师博览》这份杂志我读了20来年,每期必读,每读必有好文章。那时我还没有正式开始儿童阅读课程化实践,但知道阅读的意义,常和孩子聊书、荐书,挑选杂志上合适孩子们的文章,时间充裕就给孩子读,时间不够就为他们概述。上届学生柯子衿回去后告诉她妈妈,后来她妈妈改行当老师,这本杂志也成了她的最爱。聊书,仿佛若有光,让孩子们如渔人一般,舍电玩,从书入,初极狭,复读久已,豁然开朗。

 

三、比共读更重要的是——

 

每天朗读10分钟,是美国教育成功的秘诀。《朗读手册》上这样说,而那些成功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领读者们都是这样做的。“10分钟”易,“每天”难,可是别无他途,《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但更难的是,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和孩子内在的自我有更巧的呼应和更妙的建设,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书,而是由书所引发的思考和创造,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名胜古迹、山水风物,而在风景是否入眼沁心。方法也不少——

 

电影阅读。安庆一中有位英语明师,姓刘名鹤,多少对英语不感冒的孩子,经她妙手回春对英语喜上眉梢。市面上通用的英语教材她几乎不用,就是让孩子由浅及深读英文原著、看英文电影,比如《哈利﹒波特》系列和电影同时进入课堂,电影助力情节,训练听力;阅读深入文本,加深体悟;各臻其妙,且相互激发,孩子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对抗情绪,很容易进去。

 

语言学习,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将听说读写趣味化、日常化。我们班辅导员江蕾老师,带孩子读《小王子》同时看这部电影,对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见识也比较窄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比单纯为他们读书,有趣也有效得多。而市面上,将经典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的多得去,综合阅读,跨界学习,还能多方培养孩子的艺术水准与鉴赏能力呢!

 

教育戏剧。听故事,做游戏,是孩子的两大天性。而教育,要顺着孩子的天性才会事半功倍。在实施儿童阅读课程化的5年间,我为上一届学生读过几百本绘本,让绝大部分孩子爱上阅读,但是让我困惑的地方还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故事很常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会溜号,故事精彩时孩子们兴奋得教室里乱腾腾的,直到我遇上教育戏剧。其实教育戏剧的核心,不在表演,而在用身体阅读和表达。比如学习《一粒种子》,我化身阳光、雨水、蚯蚓等给种子以温暖、湿润,帮它们松土等,让孩子们变成种子,使劲地挺一挺,不停地挺一挺,他们就由地下黑暗的世界来到光明的人间。孩子们双手合十扮成芽儿向上生长的样子千姿百态、各具其妙,让人忍俊不禁。课堂上动静相宜,感悟由表及里,因为最后的感想是:种子生长需要阳光、雨露、营养等,同时也需要自己不断地挺一挺。我们就是一粒粒种子,努力才能看到光明的世界。设想一下,这样的结论如果由老师告诉一年级小朋友,估计是左耳进右耳出吧,但通过教育戏剧的全身心体察,故事及故事的内涵就会成为精神记忆及血脉吧?

 

后来我才知道,在绘本课程做得好的地方和学校,每学期都有绘本剧表演,孩子们选择一个绘本,分工合作,反复排练,将绘本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样自然功效更大,但作为日常的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若要恒久坚持,长期借用教育戏剧的手法,比一部绘本剧演出更实用,更灵活,更接地气。

 

读写绘做。我们市儿童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的核心成员华中路第一小学的黄小卉老师,读书多,创意多,做读写绘课程两年多,还将孩子们的作品出版了一本书:《小童话》,人手一本,孩子们视若奇珍异宝。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找不出确切的、恰如其分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他就求助于图画。从二年级开始,黄老师童诗读写绘教学起程出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爱画画的诗》、《蝴蝶﹒豌豆花》这两本童诗绘本,学生看图、说图、读诗,聊诗,再进行仿写、配图,比如她们班小朋友创作的《小童话》是这样写的:

 

在森林的北面,

那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有一群树说

我们想像向日葵一样晒太阳

有一群小鸟说

我们想像火烈鸟一样追逐阳光

有一群小草说

我们想像仙人掌一样干干爽爽

 

而配图是:天空中飞过一对小鸟儿,仙人掌长成了小山样儿,一对火烈鸟在水中对面起舞、相吻,右下角向日葵并肩开放,蝴蝶、蜜蜂飞来,构图有序,配色丰富,一看就知道孩子在图文合奏上花了很多心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图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展现自己“画家”、“诗人”的潜质。

 

而前段时间我们到江苏泰州姜堰区考察,这儿以大阅读闻名全国的,他们提倡“手指上的阅读”将阅读和美工结合,颇有创建。比如学生们读完《小王子》后,用卡纸、皱纹纸、稻草、鸡蛋壳、田螺、毛线等,制造出各自心中的“小王子”形象。其中大幅《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还上了《人民教育》。劳技室内,孩子们用泥塑的方式,将各种经典作品中的老鼠一一捏造出来,《诗经》里的相鼠,《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狡诈虚伪的老鼠等,都像浪头一样,冲得我们应接不暇。这种跨学科的链接与互动,让孩子立体阅读的同时,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立体阅读,给所有领读者无限开发课程的空间,给孩子无穷创造的可能。

 

总之,阅读不是一种风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阅读要成为生活方式,成为改变社会生态最温和而持久的力量,前提是我们要使出全身解数培养出大量的、永不断代的阅读爱好者。而阅读爱好者的培养,目的不是书,而是人,在传统阅读和多样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营造更好的环境,打造更好的社会!

(文章转自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微信推荐)

首页 转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