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阅读世界需要再“拓荒”
发布时间:2020-10-22 09:37:00

“很多人经常说,阅读还需要书目来指引吗?每个人的阅读都是很个性化的事情,但我一直认为阅读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读什么。”在近日由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组织评选的“2018年度爱阅童书100”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精神的高度取决于我们阅读的高度,用更多的眼睛去发现更好的书,推荐给教师和父母们,这是我们阅读推广应该用心去做的一件事。

此次发布的“2018年度爱阅童书100”包括100本2018年首次在国内出版的童书和10本教师用书。会上,来自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研究、儿童心理、少儿科普等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围绕儿童阅读教育和中国童书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科学和人文缺一不可

数据显示,中国少儿出版已经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出版童书4万多种,总量居世界第一。在2014年至2017年的4年间,童书总销售量平均增速达50%以上,但是跟风出版、重复出版现象非常严重。

为了让小学阶段的阅读更全面系统,爱阅公益基金会对书单结构做了专业科学的设计。既要综合考核图书的文学性、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以及适切性,还需遵循四大研制理念筛选图书:既关注作品的价值观,也强调多元思考;既尊重孩子的兴趣,也强调图书的引导性;既关注作品的趣味性,也关注作品的思想性;既凸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强调国际视野。入选图书中,文学、人文、科普的童书数量占比分别为63%、22%、15%,涵盖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7个国家的出版物,其中中国原创图书占比为35%。

整个评选过程由项目委员会、初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进行层层筛选,其中终评评委会由朱自强、王志庚、张明舟、王林、阿甲、谈凤霞、周益民、姬炤华和杨鸣镝9位专家组成,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担任评委会主席。

作为文学组的评委,儿童阅读专家王林坦言,读得太辛苦:“现在文学类的好书太多。据统计,童书市场上几乎60%以上都是文学类的书,一方面阅读量很大,另外一方面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这是一个结构化书单,评委们会从题材、体裁、多元文化、阅读价值、性价比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选,就像到水里捞鱼,有很多条线织成网,最后把最适合的鱼捞出来。”

相比文学类图书的繁荣,真正优质的原创科普和人文类图书不多,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担忧和思考的问题。在朱自强看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失之后可能出现严重问题。我们要引导孩子,打开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表示:“科普和人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为孩子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唤起他们的兴趣,给予他们探索的方法。比如《寿命图鉴》一书从日常生活中探讨了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寿命,有趣又有意义。”图画书作家朱成梁也用自己的图画书《团圆》被一个孩子发现了其中的错误来举例:“对于孩子而言,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而童书作品引导的正是孩子的这份兴趣。”

改变“土壤”更重要

作为一个老童书出版人,海飞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初期,17个孩童拥有一本童书,现在70年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不缺书了。但什么是真正的好书?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社会有责任去引导和帮助。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主席张明舟表示,中国童书的发展从萌芽到繁荣,都跟国际交流有关系。那些从国外引进的优质童书,比如《安徒生童话》,对读者、创作者、出版人在高品质童书的理解上有很大作用。在引进大量优秀国外童书作品的同时,中国作品也会逐渐“走出去”。

朱自强认为:“中国原创童书的品质不断提高,童书出版迎来黄金十年,但是面对现状我们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中国原创童书在品质上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王林用“谨慎的乐观”这5个字表达对原创的看法。对此,图画书作家姬炤华深有同感。他坦言,从绘画角度来讲,中国一直以来不缺少好画家,上世纪80年代时曾经有一个连环画的高峰,但是我们缺少其他的东西,比如从技术来讲,画画的人不太会讲故事。他特别提到万氏兄弟在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动画片《芭蕉扇》,那时候中国引领整个亚洲动画行业的发展,还有上影厂曾经拍摄的动画片,都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好好运作。“一部作品的成功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而是背后一个体系在支撑。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就和经济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一样,可能也有一个类似的点,突破这个点,优秀作者就会像雨后春笋一下成长起来,所以改变我们的‘土壤’更重要。”

阅读环境仍然令人堪忧

“我的女儿正值一个求知欲很旺盛的年纪,为她挑选图书也是我的工作。”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副校长、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杨子云是一个4岁女孩的妈妈,她说,女儿1岁9个月之前全家住在美国波士顿,女儿从出生开始,基本上每周都去图书馆。女儿1岁9个月之前借阅图书约七八百本,阅读量非常丰富。但回国后,发现几乎找不到适合小孩子的图书馆,比如新华书店没有阅读区,只有一个小孩可以画画的地方。

杨子云认为,在低幼龄公共阅读空间和资源上,中国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品质和服务是保证孩子低成本高品质阅读的必要条件。”因此,她联合了社区的邻居们,开设了专为儿童准备的线下读书会。

但是仅有一个阅读的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如今电子产品的普及,压缩了成人的阅读时间,朱自强也借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论述表达了对于碎片化阅读和只看电视、电脑、手机图像的担忧。他认为亲子阅读还是值得不断深挖的,希望通过儿童阅读带动一部分成人的阅读,同时也让儿童从小开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非洲有一句古谚,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全球分工越来越细,世界已融为一个整体,现在谚语里全村的概念也就是地球村的概念。让一个孩子爱上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品质和能力,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在“2018年度爱阅童书100”中,有一本图画书叫《马背上的女图书馆员》。该书取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之一“马背上的图书馆员项目”里的真实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即使在极端困难时期,美国仍然举全国之力,不忘每一个孩子的阅读。

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文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致敬孩子身边所有的送书人。因为有了书,才有了幸福的种子,也才有了照亮未来的光。’‘爱阅童书100’就是集专家、出版社、儿童阅读推广人等多方之力,为孩子送上这照亮未来的光。”(本报记者 却咏梅)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9日第11版 版名:读书周刊·校园书香

作者:记者 却咏梅


首页 转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