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出版老问题与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1-05-10 10:18:19

 
12年前,李学谦来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作为中国出版协会少读工委的主任,他还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少儿出版同行,助推少儿出版发展与成长的重任。12年过去了,一个实力雄厚、机制良好、品牌卓著、可持续发展的中少童媒集团已然巍然傲立;中国少儿出版也由过去的“小儿科”变成现在出版的“大门类”。

  
12年前,李学谦刚到中少社的时候,少儿图书大概占到图书流通市场的9.1%左右,现在,少儿图书在整体零售图书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所有这些变化,是专业少儿出版社努力的结果,更是出版全行业共同参与的结果。”李学谦如是说。

  
出版全行业全要素的共同投入,形成了少儿出版发展的繁荣局面,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对此,李学谦概括为,“第一就是产能过剩,第二服务滞后,第三结构失衡,第四渠道不畅”。多种问题累积,导致图书的单品种效益不断降低,库存图书越来越多。去年12月份,开卷数据披露,2016年,全国出版业图书库存当年是1200多亿;当年造货的码洋是1100多亿。“这好比我们上游是堰塞湖,而且水位还在不断增高,万一有一天狂浪涌来,最后我们出版资金链断掉,坝垮了,有可能就洪水滔天。”

  
显然,在经历了十多年高速的市场发展之后,少儿出版要从以市场为中心过渡到以价值为中心,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渡。这就要求少儿出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们做出版的,要时刻记住出版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存在,在整个社会当中定位在什么地方。回顾中国少儿出版从萌芽到新中国少儿出版创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始终贯穿清晰的主线,这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少儿出版的根本使命,这是中国少儿出版最重要最根本的传统。”李学谦感慨。

  
少儿出版是出版行业当中竞争最激烈的门类,有竞争就有比较,码洋规模、市场占有率、畅销书排行榜,往往自觉不自觉被作为评价出版社的指标,对出版社的市场形象、行业评价,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少儿出版起到杠杆的作用。但李学谦的建议是,“不能过于强调这种简单的指标和杠杆作用,评价一个出版社最重要的,要看它的文化贡献,我始终认为,书比人长命”。李学谦对中少社的要求是,有爆品有畅销书当然好,但更希望中少出版的报刊、图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像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1962年出版,到现在每年还能发行三四千万码洋,陪伴了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如何推动少儿出版的效率变革,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渡?对此,李学谦有四点具体的建议。

  
其一,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阅读需求是少儿出版存在的基础,也是少儿出版发展的动力。当前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教育教学领域里的改革,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少年儿童的阅读都产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比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成为了整个学校教育的普遍需求。“我们要关注、研究、把握这些变化,从选题策划、队伍建设、渠道建设、编辑和发行队伍建设等方面,去主动适应变化。”

  
其二,加快构建少儿读物产品群。李学谦一直的提醒是,整个传统出版的需求分层,渠道也在分化,而少儿出版,目前还停留在以满足大众市场阅读需求为目标的大众读物产品群上。实际上,少儿出版不仅仅是大众出版,还包括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功能。很多关心孩子成长的教师、家长,在知识服务方面的需求很迫切;另外,阅读正在重塑教育生态,阅读在教育当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阅读怎么和教育特别是跟基础教育相融合,是少儿出版正在面临的问题。



  
其三,调整优化渠道结构。阅读需求结构变了,阅读产品结构变了,发行渠道也应该相应改变。“我们现在感觉,有些学校需要的书,跟教学结合紧密的书,出版了之后没有渠道发,大众零售渠道发不了,但是校园渠道又不畅通。”由此,中少总社采取机构定制、直销的方式,拓展消费渠道。

  
其四,要加快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少年儿童阅读结构的分化升级,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在阅读纸质读物的同时,对数字产品的阅读需求增长迅猛,这为少儿出版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少儿出版单位应当发挥内容生产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强的优势,以主动的姿态介入数字出版市场,成为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而不是新媒体平台的资源提供商。

  
在李学谦的观察中,比如,听书市场大量被新媒体运营商所占据,传统出版单位在这方面很少有作为,其实听书市场很大,满足了情境化、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听书互联网平台运营商没有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而我们有这些资源,但传统出版行业在这方面努力不够。在我们努力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要把传统的出版物转化成数字产品,转化成相应的服务,把互联网平台作为渠道,而不能成为廉价的资源供应商。”

首页 转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