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预测性绘本讲读的四点感悟-以小学绘本阅读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27 09:21:05

       
       
在最初爱阅团的规划里,以故事志工的名义进入学校给孩子们上阅读课是放在最后的一个计划,因为觉得给学生们上阅读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点儿心虚。机缘巧合,从今年(2011年)初陆陆续续的在4所小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特别是近期,选定了自己的一个“可预测图画书阅读与写作”的阅读课方向,在几次阅读课尝试中觉得进步不小。

 

      那么,绘本的课堂到底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一.绘本讲读的心态

       
       我们选择一本绘本计划带给孩子,这个选择的过程已经是一次心态调整的过程。有一个我想应该是故事志工进入学校的原则: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语文课。这样我们的压力就会减少,毕竟不是语文教师要承担是相应的语文教学任务。

既然这样,在进入课堂阅读课的早期,我们就要以轻松的态度给给学生们好的阅读体验,让他们知道阅读可以给他们带来乐趣。千万不要带着自己的对于绘本的“高度理解”把所谓的意义生硬的传递给学生。

 

二.绘本讲读的方法


       一般来说,绘本的群体共读有两种方法原文朗读和讨论法。

对于课堂阅读,我觉得采用“讨论法”比较好。讨论可以在阅读中进行,台湾称之为插嘴法,也可以在阅读后进行。

我个人喜欢插嘴法,孩子是整个阅读中的核心参与者,他们随时对阅读进行思考,并积极表达,比事后的重新组织、设计花样繁多的讨论效果要好。

 

       课堂讲读绘本,很多人喜欢用PPT,我是一次没有用过,并倡导不用多媒体的“不插电语文”。可能我选择的不是那种需要去观察甚至去阐述画面绘本有关,也有可能是我选择的阅读课的方向有关。

 

       我们手持一本绘本,讲绘本中的故事完整地用语言给呈现出来,实际上也是在给学生们进行语言表达的示范。孩子们可以随时被调动起来,参与故事讲述。

当然,课堂阅读课也不是不能用PPT,我是觉得不要过度使用多媒体,会淡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切身感悟。


 

三.可预测绘本做先锋


       可预测绘本因为故事的节奏感强,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因为有阅读安全感。阅读安全感是我创作出来的词,指的是儿童对于熟悉的、有生活体验的、曾经接触过的相似文字的熟悉和认同感。

以《我们要去捉狗熊》为例,我们来看看可预测绘本的共性:


1、重复性(孩子读到第二次,基本知道文字和故事的结构,可预测;)


2、经验性(故事情节孩子熟悉,河水、泥地、草地等等场景,很容易唤起自我的经验,很安全;)


3、发现性(文图的配合,新的情景中的变化会吸引孩子,去发现。)

 

        很多绘本都属于可预测性绘本,比如《晚安,猫头鹰》、《和甘伯伯去游河》、《我们要去捉狗熊》、《晴朗的一天》、《安娜的新大衣》、《这片草地真美丽》等等。

阅读可预测性绘本,学生们会容易跟进思考,会容易进入情节,会容易重述语言,会容易学会类似的文字表达,会容易学会类似的文字架构。

 

 

       最近,我最喜欢讲读的就是《我们要去捉狗熊》,不光是在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亲子读书会给一班临时汇集的混龄孩子讲,在小学也给2、3、4年级的学生们讲,甚至给家长们讲座时也时不时拿来做示范讲读。
 

      同样二年级的孩子写的《我们要去捉老虎》,在模仿中开始有自己的语言了。

    《我们要去捉狗熊》诙谐生动,特别能打动读者。我讲读的时候,会有手势、语调、语气的变化,表情也要跟上,在“哎呦”、“……向前走” 处做停顿,孩子们会跟进预测情节,一般情况我讲到第二遍,听者都能够进入,从个别人张口,到异口同声“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狗熊),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可怕的。”……

 

 

四、及时跟进学习内容
 

       在孩子们“安全”的听读故事,并且跟着一起“编读”故事的过程中,适时引进学习主张,无论是通过提问,和鼓励孩子讲述的方法,孩子们都会欣然接受。

 

       比如,请孩子来编下一段:“我们要去……”学生都非常踊跃,连“平常都不举手的”(学校的老师语)学生都愿意来编读故事。

 

      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多的让孩子来参与。有时候我会让两个孩子进行编讲接力,昨天在朝师附小,一个学生“突然”在故事中出现了一个钱包--他的搭档想了一小会(一定要给孩子想的时间!!!!)给接了回去,真的很棒。这个时候,一定要调动大家给他鼓励。

 

      最后,根据学生的情况看选择性的“布置”写作作业。《捉狗熊》我有时候是把它当成“童谣”的写作范本,兴趣高的班级完全可以布置3个作业:想象一下,还可又能碰到什么样的“困难”的场景,如何经过?会发出什么声音?要是你去捉动物,你愿意捉什么动物,也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如果不去捉动物,“我们要去”干什么,也写出来吧。

 

 

      这样的童谣作业,听起来“很可怕”,可是孩子们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编读”,已经很熟悉了,属于“安全性作业”,因此他们不会内心抗拒。

转自“一慢二看”微博

首页 转发 分享